NEWS.

公司动态

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隐藏在地表和地下的秘密

发布时间

2017.02.23

导读

德国水资源丰富,但随着全球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,德国政府也大力提倡节水。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、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,德国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颇有成效。德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有一整套经验值得我国借鉴。

德国坐落在欧洲中部,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,拥有357,0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,河流众多,湖泊星罗棋布。德国境内全年平均降水大约为800mm。由降水分布图可知,德国全年降水分布比较不均,从400mm2500mm均有分布。由于德国地势南高北低,大多数河流由南流向北,弥补了降水量南多北少的差异,并且夏季比冬季降水偏多,因此夏季会更加湿润。总体而言,德国是一个拥有充足水资源的国家。

1.jpg

德国降水分布特点


那么德国到底是如何实现海绵城市建设,我们将分成地上地下两部分进行介绍。

德国海绵城市建设——地面雨水收集方式

透水路面

德国80%路面能透水,即使再大的雨,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,这与城市80%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。德国的很多城市在不同的区域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。

2.png


人行道、步行街、自行车道、郊区道路

这种受压不大的地方,采用透水性地砖,这种砖本身可透水,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

3.jpg


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

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,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,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,从而使这些地面的40%有绿化功能

4.jpg

居民区、公园和街头广场

需要绿化和美化,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,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;

5.jpg


居民区步行道、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

由于路面使用率高,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。此外,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。

6.jpg

透水路面的设计除了解决积水问题,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。例如,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,可补充地下水资源。此外,透水地面的孔隙多,增大了地表面积,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,既减少了扬尘,又降低了噪音。


地表明沟模拟天然河道

德国城市的地表明沟不仅作为下水道之外的重要的雨水传输途径,还模拟天然河道,设计得蜿蜒曲折,这既构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,又增加了明沟传输的雨水量,即实用又美观。

通过地表明沟,实现雨水径流的收集,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。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,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。

7.png

滤水沟

德国的马路旁常能看见有一条长满绿草的浅沟。专家介绍,这是用来留存、过滤雨水的。别看一条浅沟,地下石、沙、土埋了好几层。柏林雨多,雨水冲刷路面,易被油污、防冻剂等污染,不能任其直接渗入地下,如排到管道再处理也不经济,而且下暴雨时浅沟还能缓和管道压力。

8.jpg

沿着排水道修建这种表面只有草皮的可渗透浅沟,供雨水径流时下渗。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,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。类似的滤水沟或地下水库在柏林有100多个,可同时储存雨水90万立方米。雨水经过沉淀、滤去颗粒污染物后,再排到处理厂处理。

9.jpg

德国海绵城市建设——地下贮水方式

德国地下管网系统

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,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,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。

地下排水管道

德国全境共有51500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,可以环绕地球13圈,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。其中46%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,33%的为污水专用,21%的为雨水专用。

地下排水管道分为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,既可以防止城市内涝,同时还可以蓄积雨水,以便利用。自1873年建成首条下水管道以来,柏林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,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。其中4330千米为污水专用管道,3300千米为雨水专用管道,1920千米为污水和雨水共用管道。

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,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。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,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。而在郊区,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,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,提高效率。

地下储水库

德国建立了综合性的排水系统,每年可以处理101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。以慕尼黑为例,暴雨来临时,慕尼黑的13个总容量达70.6万立方米的地下储水库可暂时贮存雨水,成为暴雨进入地下管道之前的缓冲阀门,然后将雨水缓慢释放到地下排水管道,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,最终将雨水引入Isar河。

10.png

洼地—渗渠

11.png

此外,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的“洼地——渗渠系统”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、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,形成了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。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,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,进一步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。

法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德国雨水利用成功的关键

德国联邦水法、建设法规和地区法规都以法律条文或规定的形式,要求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联邦水法的政策导向为:优化生态与环境,保持生态平衡。这为各州的法规建设确立了基本依据。在这种背景下,建设规划导则规定,在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中,要保障雨水下渗用地,并通过法规进一步落实。各州的具体落实方式不同,但在其法规中都规定,除了特定情况外,降雨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;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。